臺海網(wǎng)10月17日訊 (海峽導報記者 張雄敏 通訊員 朱春燕 林宏志)昨日是世界糧食日,好消息傳來(lái)——在東山縣前樓鎮下西坑村,一塊鹽堿地掀起陣陣金黃的稻浪,這片面積15畝的水稻如今豐收在望,預估畝產(chǎn)能達400多公斤。
據悉,此前,這塊地蓄水性差、鹽堿度高,農作物種植效果很差。今年來(lái),在東山縣農業(yè)農村局農技人員的指導建議下,鹽堿地種上了耐鹽堿水稻“袁兩優(yōu)”“廣紅3號”共15畝,從治理鹽堿地來(lái)適應作物,向選育耐鹽堿作物來(lái)適應鹽堿地轉變,變“改地適種”為“改種適地”,鹽堿地漸漸變身為豐收沃野。
據了解,鹽堿水稻適應能力強,不僅抗鹽堿,還抗風(fēng)、抗澇、抗病蟲(chóng)害。加強鹽堿地綜合利用,是落實(shí)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戰略,補充耕地后備資源的有效途徑。“目前這塊地是試驗田,接下來(lái)我們還會(huì )在其他鄉鎮推廣耐鹽堿水稻品種,讓更多的鹽堿地得到改善、成為肥沃的農田。”農藝師黃志清說(shuō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