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黃清賢 南開(kāi)大學(xué)臺灣研究中心主任
中美博弈日趨激烈,兩岸關(guān)系也愈來(lái)愈趨近高風(fēng)險,在此種環(huán)境之下,臺灣民眾到底是怎么想?不少論者認為,臺灣民心在民進(jìn)黨長(cháng)期推動(dòng)“去中國化”的扭曲下,走向“臺獨”并逐漸深化,因此兩岸關(guān)系未來(lái)悲觀(guān),和平的路徑已漸行漸遠。但若仔細深入思考,而且是辯證性思考,則仍可看到兩岸的光明面;亦即臺灣民心對于卷入中美博弈造成兩岸沖突的感覺(jué)是矛盾的,因此應該把握住民心矛盾的本質(zhì),爭取成為兩岸和平統一的支持基礎。
兩岸關(guān)系悲觀(guān)論者常指出,近期主張“臺獨”的民意攀升、主張“統一”的民意下降。例如《聯(lián)合報》的民調結果顯示,主張盡快“獨立”的民眾由2018年的15%增加到2019年的16%,再增加到2020年的21%;主張維持現狀后再“獨立”的民眾,也是由2018年的9%增加到2019年的12%,再增加到2020年的14%。
相對的,主張盡快“統一”的民眾由2018年的10%下降到2019年的4%,再下降到2020年的3%;主張維持現狀后再“統一”的民眾,亦是由2018年的13%下降到2019年的9%,再下降到2020年的7%。縱使是主張要“永遠維持現狀”的民眾,雖由2018年的45%增加到2019年的53%,但2020年卻下降到51%。
同樣的,臺灣的政治大學(xué)民調結果也顯示,主張盡快“獨立”的民眾由2018年的5.0%增加到2019年的5.1%,再增加到2020年的7.4%;偏向“獨立”的民眾,更是由2018年的12.8%增加到2019年的21.8%,再增加到2020年的27.7%。
主張盡快“統一”的民眾則由2018年的3.1%下降到2019年的1.4%,再下降到2020年的0.7%;偏向“統一”的民眾,亦是由2018年的12.8%下降到2019年的7.5%,再下降到2020年的6.8%。縱使是主張要“永遠維持現狀”的民眾,雖由2018年的24.0%增加到2019年的27.8%,但2020年卻下降到23.6%;主張“維持現狀再決定”的民眾,也由2018年33.4%下降到2019年的29.8%,再下降到2020年的28.7%。
表面上看來(lái),上述數字真的很悲觀(guān),因為主張“統一”的聲音愈來(lái)愈式微,主張“獨立”的聲音愈來(lái)愈強大,兩岸和平漸行漸遠。可是仔細想想,其中希望維持和平現狀的民眾還是多數,不論是《聯(lián)合報》民調的維持現狀后再“統一”、“永遠維持現狀”,或是政治大學(xué)民調的偏向“統一”、“維持現狀再決定”、“永遠維持現狀”,都顯示和平之門(mén)還未關(guān)閉,應該正確而正面,全力爭取這些臺灣民心擁護和平統一。
事實(shí)上,臺灣的陸委會(huì )提供的民調結果竟然顯示,主張盡快“統一”的民眾由2020年3月的0.8%增加到2020年8月的1.6%,主張維持現狀后再“統一”的民眾由2020年3月的6.0%增加到2020年8月的7.0%,主張“維持現狀再決定”的民眾也由2020年3月的28.1%增加到2020年8月的28.9%,主張要“永遠維持現狀”的民眾亦是由2020年3月的23.6%增加到2020年8月的24.0%。
反之,主張維持現狀后再“獨立”的民眾由2020年3月的26.7%下降到2020年8月的26.2%,主張盡快“獨立”的民眾由2020年3月的9.3%下降到2020年8月的5.5%。
從統計學(xué)的角度,或許陸委會(huì )的數字在誤差范圍內而不具意義,但從政治的意涵看,臺灣的民眾不是那么喜歡“臺灣獨立”,所以“統一”、維持現狀后再“統一”、“維持現狀再決定”、“永遠維持現狀”有上升的趨勢,同時(shí)與維持現狀后再“獨立”、盡快“獨立”的下降趨勢,形成臺灣民眾表面上走向“獨立”,實(shí)際上仍有微弱“統一”聲音的矛盾心理。
臺灣民眾的矛盾心理還不僅于此,《東森新聞云》民調結果顯示,18、19歲的青年,有96.3%“愿意自己或家人上戰場(chǎng)”,但卻只有12.5%“支持恢復征兵制”。血氣方剛的青年強調愿意上戰場(chǎng),但談到自己需被征兵時(shí)就強力拒絕,顯示愿意上戰場(chǎng)卻反對征兵的矛盾心理。
至于20至29歲的青年,僅26.1%“愿意自己或家人上戰場(chǎng)”,但卻有高達57.8%“支持恢復征兵制”,因為這個(gè)年齡層最有可能成為第一批上戰場(chǎng)的人,所以反對上戰場(chǎng),但自己已過(guò)被征兵年齡,所以支持未來(lái)讓別人保護自己的征兵制。
這些主張“臺獨”比例相對其他年齡層高的青年反應,其實(shí)一點(diǎn)也不奇怪,因為“現實(shí)利益”的考量,總是超越“意識形態(tài)”的想象,所以矛盾心理的背后,就是若真的需要為“臺獨”要上戰場(chǎng)時(shí),自身利益遠比“臺獨信仰”重要。
不僅如此,《遠見(jiàn)》雜志民調結果顯示,兩岸發(fā)生戰爭,54.2%的臺灣民眾希望與大陸和談,22.3%的臺灣民眾希望美國介入,16.5%的臺灣民眾認為應該不計代價(jià)的勇敢應戰,0.8%的臺灣民眾認為應該投降,6.2%的臺灣民眾未表態(tài)或不知道。
如果兩岸真的戰爭,44.8%的臺灣民眾認為雙方會(huì )和談,25.3%的臺灣民眾認為大陸會(huì )獲勝,15.5%的臺灣民眾認為臺灣會(huì )獲勝,4.9%的臺灣民眾則認為兩敗俱傷,9.5%的臺灣民眾未表態(tài)或不知道。
這顯示兩岸一打仗,超過(guò)五成的臺灣民眾想講和,不講和的臺灣民眾有一半希望美國介入,剩下一成六愿打仗,但前述的18至29歲真正可能上戰場(chǎng)的青年卻又心理矛盾。
對于戰爭結果來(lái)說(shuō),近二分之一的臺灣民眾認為雙方會(huì )和談,還有四分之一認為大陸會(huì )獲勝,代表因為形勢使然,想要和平的臺灣民眾總是占上風(fēng),即使是不幸發(fā)生戰爭后也渴望和談。
更何況《遠見(jiàn)》雜志民調結果還顯示,51.6%的臺灣民眾認為應該努力維持兩岸關(guān)系而不該多買(mǎi)武器,凌駕了認為應該多買(mǎi)武器的39.1%臺灣民眾。所以,只要有正確的方向引導,兩岸還是有機會(huì )迎向和平統一的光明大道。